岁月悠远的火塘
--苗族文化专题系列
涉过险山恶水,还有黑色的森林
向往着阳光的南方
冲破重重艰险,万千困境
那一夜,守一塘柴火
温暖了孤独不屈的脚步
多年以后
燃一柱草香,点一堆竹纸
以祭千万年悠远的岁月
还有,护佑生命不熄的
塘火...
火塘,是多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,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而“火塘”在苗族传统文化中,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外,也是苗族人家族传承,家庭延续的核心代表,更是苗族精神文化在几千年演化传承中,最重要的组成之一。
火塘,是在房内用石条围成三尺左右见方,深一尺左右的坑,在坑中架一个三脚铁架,或从梁上悬下铁勾,以放置锅、壶等,在坑中以木柴烧火,进行日常做饭和烧水、煮茶之用。主火塘里终年烟火缭绕,白天煮饭,晚上烤火取暖。火塘是苗族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苗族人在千万年迁徙中,火对于苗族人的生存,生产,精神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可以说,苗族精神文化沉淀与传承是在火塘边形成的。由于历史的深远影响,苗族人形成了万物和谐相处,人与自然是统一体的生存理念。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和地区,在火塘旁进行人际交往、聚会议事、祭祀神灵乃至睡卧,可以起到节省空间、时间,便捷高效且温暖干燥的效果。
火塘在苗族人心中是神圣的,忌向火塘内倒水、抛污物;忌将脚踏进火塘内;忌在火塘边坐在比自己年长者的上方;忌在火塘边谈论与性有关的问题;忌从火塘上跨过等等。在重要的节日里,在正式吃饭之前,需要在火塘边上香烧纸,进行祭祀,以求神灵保佑,用火平安。
历史上苗族人生活聚居的地区物质匮乏,所以苗族人长期地总结生活经验,把肉类,豆制品,及其它食物经腌制处理,置于火塘的上方,或悬挂,或用竹器盛装,经柴火熏制后,制成了有苗族特色风味的熏制食品。
苗族舞蹈诗《巫卡调恰》剧照
苗族舞蹈诗《巫卡调恰》剧照
苗族舞蹈诗《巫卡调恰》剧照
苗族舞蹈诗《巫卡调恰》剧照
苗族舞蹈诗《巫卡调恰》剧照
在那些远去的岁月,在那些寒冷的黑夜,男女老幼的苗族人,围坐在火塘边,煮着油茶,喝着米酒,听老人讲那些古老的故事,合唱着那些悠远的歌谣... ...